「說話時,抓住聽眾注意力的東西,到底是什麼呢?」從開始教學以來,我就一直在觀察,真正能夠抓住人心的聲音,應該具備什麼特質。
你有沒有注意到,有一些人說話的聲音很好聽,會讓你很想繼續聽下去;但有一些人明明聲音也很悅耳,你卻一直很想逃走。有一些人的聲音沙啞,並不好聽,理應會很不耐聽,卻能一直吸引你,讓你不知不覺就認真聆聽。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差異呢?
「讓人聽不下去的說話方式」
1. 講了很久卻沒講到重點 — 令人失去耐心
2. 語氣太沉悶 — 沒感覺就聽不下去
3. 缺乏肯定的語氣 — 無法說服別人繼續聆聽
4. 內容太深奧難懂或專有名詞太多 — 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和疲勞
5. 過快的語速 — 精神轟炸,疲勞感太高
6. 態度輕浮或高傲 — 感覺不到講者在聽眾身上的用心,讓人不想聽
「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說話方式」
1. 講者說話幽默風趣
2. 精準的比喻讓人很有感
3. 內容分段令人很好理解
4. 講者的個人魅力很強
5. 令人舒服的語速和語調
6. 態度真誠
就在我蒐集這些說話加分與扣分要素的過程中,我發現可以歸納出兩個大方向,就是「連結強度」與「消耗多寡」。
連結與消耗的影響
第一個方向,是聽眾與講者之間的「連結」,決定了聽眾主動參與的程度。正向的連結,通常來自聽眾本身對主題的興趣;不過在聆聽過程中對講者產生的喜歡、尊敬、好奇,甚至敬畏崇拜的心情,也會讓聽眾以更主動的態度聆聽,想要多去了解講者想說些什麼。主動的態度,不僅專注力強,也會讓聆聽者有更多的創造力,一邊聽、一邊去思考這些內容與自己的關聯,留在記憶裡的時間就比較長。
簡單來說,講者本身表達的態度,是會對連結的強度造成影響的。如果聽眾本來對主題很感興趣,但講者說話的態度很差,可能會讓聽眾開始產生不好的感受,變得不想聽他說話,聆聽的態度轉為被動,並因此失去連結。
第二個方向,是聆聽過程中感受到「消耗」的多寡。當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,多多少少會消耗腦力、精神去理解。如果消耗的程度太高,會讓我們的大腦無法負擔,於是將大部分的內容右耳進左耳出,這樣傳達的效率就會很差了。
我們在生活中,應該也有很多充滿「消耗」的聆聽體驗,像是一場會議中,報告者一口氣想要講太多內容時,會造成聽者大腦的負擔,對資訊消化不良。這時你會看到與會者的眼神開始渙散,或是分心做些其他的事情,這就是消耗太大帶來的影響。
「提高連結、降低消耗」,就是我們在說話時要注意的兩大目標,也就是讓聽眾感到有興趣,主動聆聽,並且能夠在聽眾聆聽的過程中,盡可能減少疲乏。
說話能夠考慮的層面是很多元的,例如聲音的表達意圖、說話的架構、用詞,或是其他視覺輔助等等。如果能夠在更多表達的層面上,都做到「提高連結、降低消耗」,就能讓不同層面的正向效果互相加乘,讓表達更有效率。
加強連結的方法
關於提高連結,你可以這麼做:
1. 第一印象
打理好自己的外在形象,讓人覺得有備而來。這會給人一種受到重視的感覺,所以別忽略外在形象的影響力,因為這能讓人感受到你的用心。當別人覺得你把他們放在心上,他們才會把你放在心上。
你也可以配合聽眾的喜好和期待去做打扮,例如依照對方單位的代表色,來挑選領帶髮飾等配件的顏色;或是預判參與者可能的打扮風格,偏向正式還是休閒,用穿著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2.聽眾為王
以聽眾的期待為優先,早點切入正題,千萬要避免太冗長的自我介紹和前言。如你的學經歷跟觀眾想要聽的主題無關,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去介紹那些部分,談談必要的就可以了。
再來就是在開始你的主題之前,先跟聽眾聊一聊為什麼會有這場對話。這會讓聽眾有心理準備,尤其是對比較沒有耐心的聆聽者,讓他們一開始就先知道你的溝通目的,會讓他們比較有耐心聽你說完。
3.眼神手勢
眼神的交流可以強化說話者的自信,也會讓聽眾覺得被照顧到。另外,眼神的方向也是聲音的方向,別忘我們的聲音是一種邀請,如果聲音缺少了表達意圖,就不容易抓住聽眾注意力。因此說話時,請多利用手勢,讓聲音進到聽眾的心裡去吧!
4.引發共鳴
和觀眾之間擁有一些共同的情感,可以快速拉近你們之間的關係。有時候你可以講一個故事,讓聽眾跟你一起進入相似的情緒;或者適當地揭露一點你自己的故事,讓聽眾覺得你跟他一樣擁有血肉之軀,也會有脆弱或需要幫助的時候。
降低消耗的方法
關於降低消耗,你可以這麼做:
1.確實傳達
如果你說話口齒清晰,可以讓聽眾在接收時更輕鬆;但如果你說話不標準,其實也沒關係,只要說話慢一點點,也能讓聽眾很輕鬆的聆聽。關鍵在於:你確定你的話語有確實傳達到聽眾那裡。
常常去確認聽眾是否聽到而且跟上,是一種好習慣。如果你是語速過快的人,發現自己講太快聽眾沒跟上,就不妨在知道大家沒跟上的時候,用慢一點的速度重複一次剛才的重點,這樣就能幫助聽眾補上自己聽漏的部分,也算是傳達到了。
2.降低門檻
多用聽眾已知的事物來解釋他們未知的部分,也就是利用貼切的比喻幫助聽眾理解和記得。聽眾理解時所費的時間越少,他們就有越多腦力將資訊消化。
說話時,如果句子很長,資訊量太大,可能在過程中造成聽眾的負擔。你可以採取每兩到三個字就斷句的方式來說話,因為資訊被拆分成許多較小的單位,會讓聽眾理解速度加快,就有餘裕進行深度的消化。
「如果優秀的人才之間缺乏互相交流與學習的機會,將會對企業的成長造成阻礙。」(一氣呵成)
「如果 — 優秀的/人才/之間 — 缺乏 — 互相/交流 — 與學習/的機會 — 將會對/企業/的成長 — 造成/阻礙。」(頻繁斷句)
3.分段表達
如果你要傳達的內容,是具有知識含量,或是比較複雜,建議你可以切分成多個小單元,並且在單元之間留白,給聽眾一點時間沉澱。
說話時,依照內容的段落來安排停頓,這樣不僅可以讓說話的架構更清楚好懂,也能透過停頓,讓聽眾有時間可以沉澱所聽到的內容。只要聽眾把內容消化得好,記憶能保留的時間就長。
4.豐富體驗
如果人一直維持同樣的姿勢做一件事,是很容易感到疲倦的。聆聽時也是一樣,人類的感官是很多元的,我們若長時間只用單一的接收訊息,很快就會覺得累了。
我在進修 AL 加速式學習的教學法時,認識到人的學習感官分為「視覺」「聽覺」「思覺」和「動覺」四種類型。
◎視覺:在觀察與製圖中學習
◎聽覺:在聆聽與口說中學習
◎思覺:在解決問題與思考中學習
◎動覺:在實做與動態中學習
所以除了聽覺的口說與視覺的投影片,你偶爾也可以讓聽眾靜下來思考一些問題,或是讓他們動手實作,滿足思覺與動覺的需求。
我在講課時,通常會邀請聽眾跟我互動,進行簡單的問答,像是我說「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,早起的鳥兒~」聽眾就會回我「有蟲吃!」互動性高,就能提高連結。另外,讓聽眾彼此之間產生互動,也會讓體驗更深刻,像是分享彼此的心得,或是針對問題進行討論,一同找出解決方案。這些多元的刺激,能讓聽眾的大腦靈活不僵化,消耗自然就會減少。
以上只是我個人整理出來的心得,我相信你也會有一些對於增加連結與降低消耗的做法。總之,只要掌握這兩個大方向,抓住聽眾的注意力,就能讓你的表達事半功倍!
本文作者:羅鈞鴻(小虎老師)
作者官網:聲音教練 羅鈞鴻 小虎
本文擷取自:有溫度的溝通課:透過聲音理解對方的思維慣性,使你的表達真誠有力量
責任編輯:BFA 簡報 編輯部
自 2015 年啟程,簡報小聚已陪伴大家走過九年,很榮幸和許多職業經理人們一起共渡了九個 365 天。我們邀請了兩位特邀講者勞爾行銷顧問公司 NLP 高級執行師盧育明、企業品牌顧問 Gloria LI 及駐場簡報人黃孟堯 BFA 簡報總編輯,和大家分享三種不同簡報情境 #向上匯報、#團隊溝通、#客戶提案 中的簡報心法及方法。